您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新闻资讯 >> 科技赋能林业改革 匠心护航绿色发展——省有色工勘院测绘地理信息中心助力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纪实

科技赋能林业改革 匠心护航绿色发展
——省有色工勘院测绘地理信息中心助力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纪实

时间:2025-03-31 | 来源:本单位 | 点击数:10

祁连雪融润戈壁,春风催绿玉门关。作为甘肃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试点区域,玉门市以“精准确权、科技赋能”为主线,全面推进林业资源盘活与生态价值转化。省有色工勘院测绘地理信息中心立足地方需求,充分发挥技术优势。通过数据摸底、精准测绘、技术攻坚和长效服务,为玉门市破解林改难题、激活绿色动能提供坚实支撑。

数据摸底调查:厘清“家底”,夯实改革根基

玉门市地处河西走廊生态屏障区,集体林地分布零散、历史权属复杂。中心依托“天-空-地”一体化技术,综合运用高分遥感影像、无人机倾斜摄影及人工实地核查,对全市2.55万亩集体林地开展“地毯式”调查,精准标注地类、权属、边界等关键信息,建立覆盖全域的“一林一档”数字化台账。针对玉门镇、赤金镇等争议高发区域,团队整合近30年林权档案与现地数据,为改革扫清障碍。在玉门镇南门村200亩胡杨林争议中,创新采用"时空叠合分析法",比对手工林权图与0.05米分辨率实景模型,精准还原32处界址点位移轨迹,终结十余年权属争议。

1743413411867086712.jpg

精准测绘技术:科技破解“碎片化”难题

针对玉门市林地“小、散、偏”的特点,中心创新应用“林业林调通”软件,结合北斗高精度定位与GIS空间分析技术,实现林地小班边界毫米级定位、矢量数据动态管理。在花海镇林改试点中,团队通过三维建模与智能算法,将原本分散的1620个小班整合为连片经营区,核定面积2000亩,误差率低于0.5%,大幅提升规模化经营效率。同时,通过“林权一张图”平台,为农户提供地块查询、权属公示等便捷服务,推动改革成果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。 

1743413474655075902.jpg

技术攻坚:啃下历史遗留“硬骨头”

玉门市部分林区存在地类重叠、权证缺失等问题。中心联合地方林业和草原局,采用“遥感监测+档案溯源”组合拳,对争议地块进行时空数据比对与法律依据匹配。例如,在清泉乡林地与牧草地重叠区域,团队通过无人机航测与历史影像回溯,精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,厘清930亩争议地块权属,并同步录入区块链存证平台,确保数据不可篡改。此外,开发“林权纠纷智能调解系统”,实现争议线上举证、远程调解,累计处理纠纷案件23起,调解成功率达91%。

1743413508117037471.jpg

全周期服务:扎根一线,护航绿色发展

技术团队顶住零下20℃严寒,徒步穿越40公里风蚀雅丹地貌,运用移动端RTK设备完成2800个界址点复核工作;针对农户白天务工的实际,首创"夜间上门确权"模式,在下西号镇驻村15天完成外7000亩林地的地毯式调查,足迹覆盖全镇各个角落。

作为玉门市林改的“技术后盾”,中心构建“事前规划-事中指导-事后评估”全链条服务体系。2023年以来,累计为地方编制林地整合方案15份,开展技术培训28场,发放《林权改革操作手册》100余份。在玉门市生态经济林建设项目中,团队全程参与地块选址、树种配置与碳汇评估,助力建成沙棘、枸杞等特色产业基地3.2万亩,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3000元。

1743413576456050409.jpg

创新引领:智慧林业赋能乡村振兴

以玉门市为样板,中心探索“林权改革+智慧林业”融合模式。搭建“玉门林权综合管理平台”,集成资源监测、生态补偿、产业规划等功能,实现林地“云管理”。在黄闸湾镇试点推广“林药复合种植数字化管护系统”,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林下中药材生长环境,为农户提供精准管护建议,推动“生态+产业”双赢发展。

从数据摸底到精准落界,从纠纷化解到长效赋能,省有色工勘院测绘地理信息中心以科技匠心为笔,在玉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画卷上绘就了“绿富同兴”的新图景。未来,中心将继续深耕技术、服务一线,为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!

供稿:杨   科 

编辑:白雨宁  

审核:刘学臻

地址: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旧大路213号
邮编:730000 邮箱:gsyskcy@163.com 电话:0931-8738902,8738904
甘肃省有色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2009-2014
技术支持:甘肃优软互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陇ICP备17000829号-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475号

Baidu
map